首页 >> 祖地活动
【中华张姓·百忍文化论坛之四】张先炳谈百忍家风的现代意义
时间:2017-07-01    作者:    点击:44283


 张先炳:系世界张氏总会副会长、世界张氏总会(香港)武汉代表处首席代表、湖北张氏总会会长 



视频【中华张姓·百忍文化论坛之四】张先炳谈“百忍”家风的现代意义


百忍家风千古传 · 和谐社会万代兴

 —— 浅谈“百忍”家风现代意义


  

 

 

【摘  要】 当代人在面临压力和挫折时,有很多的因应策略,但是很多忽略了自身的道德修养,而这恰恰是一个很重要“忍”的策略。因此,我们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出发,熟知“百忍”内涵,牢记“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的警句,切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陶冶情操,维护人际和谐,坚定人生信念,为家族兴旺发达与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传统文化   百忍   现代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被不少志士仁人视为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典藏,是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之瑰宝,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食粮。

“百忍”文化,则是由唐代张姓先祖张公艺所创。那是一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出现了一个跨越北齐、北周至隋唐数朝,九世同居,合家共产,上下和睦的千人旺族。这道社会历史奇观,就是以张公艺为代表的大家族。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家族的立家之法是什么?靠什么力量维持和发展这个家族并使之长盛不衰?唐代皇帝访贤时,张公艺作了概括的回答。当皇帝问其治家之道时,张公艺书了一百余个“忍”字,皇帝深受感动流下眼泪。因而,张公艺靠“百忍”治家、感动皇帝的事迹,一直延传至今,其“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的内涵所形成的“百忍”思想,早已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

有一位外国文化社会学专家曾经说:“我们承认,每一代都要修改前辈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范例,我们还必须会发现,大量的信仰过去被拥护,现在仍然被拥护;许多行为范例过去被奉行,现在仍然在被奉行。而且,这些信仰和模式与近期出现的类型相互并存”。以张公艺为代表的“百忍”传统文化,形成中国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一直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和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物、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即使我们现在处于二十一世纪,我国正在迈入现代化进程,但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方面,仍然有很重大的影响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思想体系,还是道家的“寡欲、知足、贵弱、不争”,都和“百忍”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通过“忍”来达成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来完成个体生命的转化和超越。也就是说,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约束或制约,都是个人“忍”的心理或行为事件。也许从最终目的来看,当人们的道德修养达到“圣贤”境界时,完成这种转化和超越,个人也许没有自我牺牲和无条件服从的感觉。但是,从整个历程来看,人们无时不处于被压制的状态。由此可见,“百忍”是张公艺为追求最高思想境界的极致,而设计出的一种特别的人格自我锤炼方法。因为人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忍”的心理状态下,不断地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断地让自我进行超越和转化,好像 “是一种内化于人而指向宽广时空向度上的道德实践,而体现于人己秩序现世网络中”的自我实践。张公艺的“百忍”精神就是如此。他遇事先要容忍,然后静观,弄清事情的真相,再酌情处之,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例如有人借了张家的耕牛,迫于生活用后卖掉,他不怒,察对方并非无赖之辈,便宽恕谅解,使其深受感动,后不再发生此类事情。再如张家人口众多,每日事出百繁,常有你是我非,而他为怀一体,对持有异议者,耐心说教,谕传家德,使其各相含客,顾循大义。

     前不久,笔者就“忍让”之事,进行过一次社会性问卷调查。人们在对“百忍”意思的认知中,近六成的答案涉及到了“忍”的心理机制:即在“忍”的心理机制中,克制、退让、容受所占比例几乎相当;而在坚心方面所占比例要少很多,这一结果显然与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中对人的设计有一定的联系。克制和坚心具有“百忍”中“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的色彩,而容受与退让则有“百忍”“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的精神。人们虽然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有所传承,比较着重于对冲动的控制,以及在面临忍的事件或情境时退让,不正面冲突,不计较,以提升自我修养和自我超越;但是却忽略了“忍”的本义是“内心坚韧”,即忍的心理机制中的“坚心”,自身在承受某些压力时而不改变自己行事的意志这一深层含义。这一点说明“忍”的概念在经过了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仍然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但“忍”的概念的某些方面,显现出时代变迁的特征。

在对待“忍”的态度上,虽然有近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忍”是重要的,而且在回答时也有人写到“很重要”、“非常重要”之类的词,但是在“忍与不忍”的利弊问题上,近三成的大众对忍的利弊持质疑态度。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社会新技术、新思想前沿的群体,大部分主张自己的思想,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对“忍”的态度并不会像古代社会的人们,不会一味地采用“忍”这种方法。他们更多的是分析情境,权衡利弊,最后做出决定,主张维护自己的权利;也有许多人在社会交往中,对“忍”存在偏见,认为“忍”就是意味着压抑自己的情感,克制自己的行为,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主张,屈服于他人的意志,而去热衷于自我任性。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需要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效地发挥传统文化对社会文明的促进作用,合理传承“百忍”思想中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遗风。

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为什么当年一国之君被一介平民以“忍”治家所感动呢?这因为当时唐高宗所处的身世是帝王之家,在他眼里看到的是互相争斗、朝臣倾覆的冷酷现实,而不是家人谦恭忍让,和睦共处的景象。所以皇上才对平民“百忍”治家一见钟情;为自己未能以忍修身治国而深表遗憾。

其次,我们要正确理解“忍”的本义是“内心坚韧”,并不意味放弃自己的主张,而是在面对某些压力时不改变自身的行事意志。

第三,我们要正确理解“忍”的心理机制中虽然包含克制,但克制不是个体的合理欲望,而是过度的和不合理的情感和欲望。《百忍》曰“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也就是说,我们要切实消除对“忍”的误解,准确理解“忍”文化的涵义,以更有效地借鉴 “百忍”思想的积极作用。

世界伟人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唐代张公艺提出的“百忍”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晶,他将“忍”文化用于治家,实现社会化、生活化、具体化,开创了“百忍”思想之先河;张公艺所创新的百忍家风,不仅是张氏家族的传统美德,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张公艺是精神文明的先师,其“百忍”思想已达到高度文明。因此,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就是要不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全面继承、充实和丰富“忍”文化的内涵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和弘扬张公艺“百忍”思想和“百忍”精神,切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陶冶胸怀情操,维护人际和谐,坚定人生信念,为实施中国政府提出“一路一带”的经济发展战略,为家族兴旺发达与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让“百忍”思想绽放异彩,让“百忍”遗风永远传扬!



版权所有:张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