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历史悠久的家族文化吸引着人们对其进行长期、系统的研究。从学术思考角度来看,对家族历史的研究,有助于说明以下几点:一是家族的形成路径;二是家族的演变过程,同时,家族的结构也对家族的规模,家族之间的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对吉林弓匠张氏家族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在家族文化传承人、民俗文化学者张荣波的带领下,族人们通过实地的寻根溯源,详尽的调查记录,同时对族谱、通谱等文献资料进行研读,进一步证明了吉林弓匠张氏家族在一定时期的历史演变,延续至今的繁衍状况,据此确定并完善了家族的世系脉络,即其结构和规模,并进行充分说明。
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弓通的吉林弓匠张氏家族的现在可查历史,源于明·万历神宗年间(神宗八年左右,1600年前后),有史(家谱)记载,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历经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再到民国,直至如今的新中国,张氏族人在东北迁徙、繁衍、创业,这是一场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吉林弓匠张氏家族的先祖传承了始祖挥公祖业,即“觀弧星始制弓矢”,又继承和发扬了挥公祖业精神,即“创造、创新、合作、担当”。
二、清代内务府弓张家族的弓匠传承人物序列表
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和吉林弓匠张氏家族张氏《光绪二十四年三代谱册》记载:
粵稽我張氏本登州府莱陽民也 。経由德耀自来関東, 在惠寕界内采挖蔘枝 ,颇有聚积 。始由山東带領二子景和景發迁居, 盛京历有年所嗣随。太祖皇帝平劉 贼削明遠大有功绩 蒙入盛京内务府包衣镶黄旗 此我張氏由民人入旗之根由也
惟查景和祖随鴐進京述职三等侍衞 ,其子士英任三库总達 。独是景发之子登科充当弓匠之差。
旨携五子长寿即云鹏張二即云龍張三即云鳯張四即云鹤張五即云鹅拨居烏拉城仍当原差—弓匠。
我家族弓匠享朝廷弓匠俸禄直至光绪二十四年仍旧。自我祖登科太爷始至十一世瑞臣(慶祥曾用名)太爷止,我祖有俸禄弓匠记载传承八世九人。也就是说自后金·努尔哈赤至清·光绪朝八个朝代257年传承之久。世代传承从无罔替至清·光绪末年结束。
第一任:德耀公(追溯明末认定为始祖)弃放山挖参转传习弓箭制技。
第二任:景發公(德耀之子)承袭弓箭制技(明末·辽阳)。
第三任:弓匠张登科 三世祖(张德耀之孙、张景发之子)后金·努尔哈赤天命,皇太极的天聪年间在内务府。食饷银无考。
第四任:四世祖弓匠 张云鹤 (张登科之子) 崇德——顺治年间。食饷银无考。
第五任:五世祖弓匠 张有明 (张云鹤之子)康熙——雍正年间。食饷银12两。
第六任:五世祖弓匠 花色 (张云鹅之子)雍正——乾隆年间,弓匠。“始由总管雍和奏加饷银,将弓匠归入铺副数内,每人加领饷银六两,年即领饷银18两。
第七任:八世祖弓匠 邁良 (花色之曾孙、文義之孙、四达色之子)嘉庆年间。“又查嘉庆十二年,经尔德布奏请将打牲乌拉食十八两饷银的弓匠二名裁撤······奏请。奉旨:著吉林将军议奏。据称:但修造、采扑东珠、鳇鱼、松子、蜂蜜、弓匠无多,应留弓匠一名,作为饷银十二两等因。奉旨依奏,钦此。······食十二两饷银弓匠一名。”
第八任:九世祖弓匠 舒克栋额(擭理之孙、邁德之子、)道光年间。食饷银十二两。
第九任:十世祖弓匠 成有(无嗣)(擭理之曾孙、邁德之孙、舒克栋额之子)咸丰——同治年间。食饷银十二两。
第十任:十世祖弓匠 六指 (邁德之孙、舒克栋额之子)同治——光绪初年。食饷银十二两。
第十一任:十一世祖弓匠 慶祥(张瑞臣)(舒克栋额之孙、小對儿之子) 最后一任,光绪年间。食饷银十二两。“至今如前,永未更张。”
三、 吉林弓匠张氏家族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
1、煨弓制箭传承
吉林弓匠张氏家族祖先,自明末掌握传承“煨弓制箭”技艺,至今仍有传人,世代传承。
自景和景发二祖来到东北辽阳城后,就承袭祖业,以制作弓箭为生,并且小有名气。当努尔哈赤于1621年攻占辽阳城,一年后又迁都到辽阳城后,二祖便被努尔哈赤收于麾下,当差制作弓箭。1625年,努尔哈赤又攻下并迁都沈阳城后,二祖及子侄士英和登科,又被调入盛京(沈阳)内务府辖下,继续制造弓箭及其它兵器。由于煨弓制箭的技艺了得,张氏祖先始终在清廷充军当差享受俸禄。 顺治八年(1651年),登科祖奉旨背负家母携五子拨迁到乌拉城,继续煨弓制箭,服役清廷。并且落居到距乌拉城西一、二里远的松花江的江心岛上,因技艺闻名,故人们便把这个江心岛称为“弓匠通”,后来简化为“弓通”,这也是“弓通”村名字的由来。 吉林弓匠张氏家族煨弓制箭技艺,自拨迁东北共相传八世九位族人,直至清末最后一位继承人张庆祥(张瑞臣)十一世为止。光绪二十四年时,此族人仍得到年俸银两补贴一十二两。
至今,煨弓制箭技艺仍有传人,现在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和吉林市龙潭区博物馆,均有现吉林弓匠张氏族人的弓箭制品出展。
2、工匠精神传承
张氏家族先人的建筑工艺水平高超,也值得赞叹和自豪。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九台大孤家子“增(宗)德府”的庭院建筑了。该府邸占地2.4平方公里,四周是丈余高的青砖围墙,四角设有炮楼。依家人生活、生产和防火之需,府内设置了六幂大井四囗,按“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合理分布。府内分为主院和跨院两部分,主院为生活区,跨院为生产区。 在主院内,按尊卑长幼设有前院、腰院、后院,三院各具风格,各有围墙、门楼、照壁等。每院都是二进四合院,院内建房二十间,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十间,东西耳房各一间,门房三间,均以“风火山”与前座相连,正房和东西厢房有雨搭连接。另配东西跨院,每个院门前都铺有青石板路,大院内共有两条相同规格东西走向的青石板路,大院东侧还修筑一条贯穿南北的石板路。 在跨院设置了生产区,有油坊、糖坊、香油坊、木器坊、浆洗坊、烘炉、伺养场、使役房等。整个“增(宗)德府”建筑错落整齐,精巧别致,并且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用今天的话说,族内先人既有经济专家又有建筑专家,令后人敬仰!
吉林弓匠张氏家族先人们为了生存,还创造创新出不少生产技能,制造出许多精好产品,享有盛名。在“增(宗)德府”西北向四百米处,曾经开设过砖窑、瓦窑、盆窑和薪炭窑。制品除自用外,也对外销售。瓦盆销到沈阳一带;果木薪炭销到哈尔滨一带,专供醺酱商醺制食品之用,成为尚品;香油远销至沈阳、天津、北京一带,更是尚品了。 至今,族人仍有继承者,并且发扬光大,家族特色酸菜、酱菜产品,获得好评,走出国门,为先祖争光。
3、烧香祭祖萨满习俗文化传承
自景和、景发二祖于1625年,奉旨迁入沈阳城内务府包衣镶黄旗以来,吉林弓匠张氏家族便正式加入满族共同体,在与满族民众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家族的各种文化习俗,称之为独具特色的张氏家族陈汉军旗萨满文化,在烧香祭祖、续谱连宗、婚丧嫁娶、年节习俗等方面,都反映出吉林弓匠张氏家族陈汉军旗萨满文化独道色彩,成为张氏家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现在,吉林弓匠张氏家族传承的汉军旗萨满习俗文化名誉国内外,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首推与公认。吉林弓匠张氏家族的“汉军旗单鼓表演”,曾与吉林北山庙会同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录”;另有 “陈汉军旗萨满、习俗”、“陈汉军萨满神器具制作”、“陈汉军续谱习俗”、“陈汉军萨满音乐”“陈汉军萨满故事”“百花点将传说故事”等,多项获得“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录”。
多年来,吉林弓匠张氏家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受到市、省、乃至国家有关部门层层重视和挖掘,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吉林弓匠张氏家族通过追溯家族历史,普及家族文化,以其世代相承的延续性,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使族人感知家族历史,促进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回眸家族历史的同时,不断凝聚新时代力量。
吉林弓匠张氏家族的族人们,始终遵循着“耕读继世,忠厚传家”的祖训,秉持着“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的信念,民风淳朴,敬宗睦族,其独有的家族历史文化,富有特色的家族荣誉感,传承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张氏族人,形成精神谱系,弘扬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丰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族人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圆梦大中华奉献家族和个人的力量。
注:文中第二部分系家谱转摘,繁体字未进行统一校正。
作者张荣波:吉林市政协文史委研究员;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吉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俗文化学者、传承人;吉林弓匠张氏家族文化整理人、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