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宗谱简史
濮阳及周边地区张氏家谱摘要之户部寨张庄《张氏源流》摘要
时间:2025-02-18    作者:张春喜    点击:701


户部寨张庄《张氏源流》摘要

编号:A024


        该谱初创于民国十一年(1923),一九五一年续修。此《张氏源流》为二〇〇六年重修本。

        录其《族谱创修序》:张姓者,因造弓矢,以张为姓也。迨至洪武八年(1376),始祖讳慎远自山西洪洞迁至山东濮州城西南四里“双辇”定居。二世讳终连。三世兄弟三人:(本支)讳绪统,因生计于正统年间迁至濮州东南三十五里以姓命村张庄;次讳绪传、三讳绪祠移居城内包首巷。次支绪传又生三子:长讳尧相迁居濮州东六十里张大人庄;次讳尧庆迁居濮州东四十五里合理张庄;三讳尧仲仍居包首巷。长支绪统公传至九世又兄弟三人:次支于崇正年间避兵乱,逃至河南泌阳县确山东郭张庄;三支绝;长支讳显守此故居,兴家立业。清咸丰二年红巾军作乱,独立南京,扰乱数省,连年不息。至五年黄河决口,国家不能闭塞,洪泛数州县十八年,草木茂盛,遍地通舟,村庄坟墓尽被淹没,无迹上下,荒芜八十余里,合族老幼荡析离居,散之四方。至同治十二年颇有河道,合族转回故原,开垦土地,耕种田苗,虽子孙众多,俱不能荣宗耀祖。直到民国十一年,该族十六世讳灼率合族竭力尽心,终创其谱。

        自始祖慎远公定居双辇,六百余载沧海桑田,蕃延生息,族裔遍及黄河两岸,成为名门望族,载入族册者达四千五百人之多,后张庄、红船西苗庄、濮城南簸箕张庄、左营中张庄、旧城西南三合村,俱从合理张庄迁出;十三世克信、克义、克礼、克连和十四世存可,从合理张庄迁至徐州萧县杜集五疃;张显庄九世二支迁河南确山郭张庄;十八世世旋、世笃、世轩、世格,十九世学敏迁吉林省海龙县八大泉眼;濮城西陈庄、沈庄,城南毛庄,城北南楼,城东北西李庄、赵廷皆从包首巷迁出。

        阅其谱,移民以来世系清晰,但移民前世系无考。那么其族移民前究竟根在何处?从山西移民到山东濮州城西南定居,该村两次命村名为“双辇”、“辇塘”是为何故?针对这些疑惑,其族一向崇尚国学、热心族事公益的张世纪、张文如认真进行了考证,做了大量工作。二公筚路蓝缕,夙兴夜寐,访耄耋于酷暑,查资料于寒冬,寻史料于古籍,抄碑文于祖茔,往返于黄河两岸十数族村,与鄄城县政协常委、史志办副主编陈德平先生亲赴山西临猗县实地考察,将收集到资料归纳整理,分“黄帝世家”、“留侯世家”、“河东张氏”、“洪洞移民至濮州分迁”、“历代英贤”五个部分,并附相关资料,汇缉成《张氏源流》,作为其族家谱面世于族众,至此终于厘清了其族移民前后的发展史略。一个“辇”字,印证了该族移民前的历史辉煌与荣耀。“辇”为封建王朝皇帝、皇后、大臣乘坐的车子。其族原籍山西猗氏县(今临猗县),属张氏“四十三望”族中的河东张氏,远祖为唐玄宗宰相嘉贞、唐德宗宰相延赏、唐宪宗宰相弘靖,祖孙三代一门三宰相之后,史称“三相张家”,位极人臣,显历台阁,因此先祖们有资格乘“辇”。明洪武二十一年(1389)始祖慎远公奉诏,自山西猗氏县“三相张家”集结洪洞大槐树下,千里跋涉,落籍山东濮州立村名“双辇”,以志纪念,世代荣耀。

 

作者:张春喜,中共党员,原濮阳县工商局局长,濮阳县张姓研究会永久名誉会长。

 


版权所有:张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