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濮阳,华夏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厚重积淀。秦汉以前,这里见证了中国家文化发展的三大里程碑时刻:颛顼帝于帝丘(今濮阳)颁布 “定婚姻、制嫁娶” 规制,将祖先纳入祭祀体系,推动社会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家庭由此成为氏族部落内最小社会单元,“家” 的概念雏形初现;舜帝作为濮阳故里人,以 “孝感动天” 之举,在家庭内部确立以孝为核心的家文化根基;至春秋末期,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地(今濮阳)十年间,将家文化升华为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刚强毅志勇” 的完整体系 。
值此河南省启动 “孔子周游列国精品旅游线路” 建设之际,濮阳市家风文化研究会联合市一中、市九中、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成立 “孔子十年居卫写作组”。依托前期《孔子十年居卫研究报告》成果,精心创作《孔子十年居卫传说故事》,并计划后续编写《颛顼故事》《舜帝故事》,致力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孔子十年居位是孔子一生中生活、成长、成熟的重头戏。一生五次入卫,如果说第一次是看上了卫国的资源主动所为的话,最后一次选择居住卫国是真正意义上的被迫无奈。是卫国在孔子最困难的时候成全了他。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是不是应该让孔子成全卫国的这片热土?
本书依孔子 5 次入卫的时间脉络编排 80 期内容,以生动故事展现儒家思想与家文化的深度融合,阐释 “孔子思想” 在家国构建中的核心价值。此举既是对历史文化的深情追溯,更是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注入精神力量,助力濮阳成为弘扬中华家文化的精神高地。今日首发第 1 期《孔子周游列国首站之选》,以普通版和方言版两种版本刊发。诚盼读者不吝赐教。由于记载孔子十年居卫鲜活的素材比较少,加上我们的水平所限,文中肯定有一些错愕和不当之处。希望热心读者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联络电话:13703470685 。
谨向各位读者致以诚挚谢意!
编者
2025.6.12

公元前 498 年,鲁国曲阜,一座古朴的庭院里,几案上摊开的竹简与地图,在摇曳的烛火下泛着微光。孔子缓缓起身,深邃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穿透了夜色,看见了那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的动荡天下。“如今,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从君王、贵族等多方面看,这世道是越来越差了。吾等不能再坐以待毙,当以所学,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拯救苍生。” 他的声音低沉却坚定,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天下的忧虑与使命感。
弟子们围坐一圈,神情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与担忧。子贡率先起身,恭敬地拱手道:“夫子,这周游列国之事,弟子们定当追随左右,万死不辞。只是这第一站,该去往何处,还得仔细合计合计。”
子路性格直爽,“嚯” 地一下站起来,腰间佩剑随着动作发出清脆的撞击声,他大声说道:“夫子,依我看,咱就去齐国!齐国那可是大国,国力强盛得很,齐景公又向来有贤名。要是能说服他施行夫子之道,不出多久,就能把天下局势扭转过来,成就一番大事业!” 说到激动处,子路双目圆睁,仿佛已经看到齐国在儒家思想的引领下称霸诸侯的壮观景象。
孔子微微点头,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仲由所言,确有几分道理。齐国地域广阔,经济发达,文化昌盛,若能得到齐景公的支持推行仁政,确实有望在诸侯中树立榜样。只是,齐国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田氏等贵族势力强大,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必定会百般阻挠改革。我们去了,能不能顺利施展抱负,实在难以预料啊。” 孔子的话语里,既有对理想的向往,也充满了对现实困境的清醒认知。
一直安静坐着的颜回这时微微欠身,轻声说道:“夫子,弟子觉得,卫国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卫国离鲁国近,抬脚就到,要是有个什么变故,来回也方便。而且卫灵公一直都有招揽贤才的名声,也表现出了求贤之心,说不定会对我们的学说感兴趣。咱们先在卫国推行夫子之道,积累些经验,再做其他打算,或许更为稳妥。” 颜回的声音轻柔,却透着一股沉稳与智慧。
孔子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说道:“回啊,你说得在理。卫国虽比不上齐国强大,但也有它独特的优势。况且,卫灵公曾向我询问军事方面的事情,可见他对我等学说并非毫无兴趣,这便是个好的开端。”
子贡却皱起了眉头,折扇轻轻摇晃,面露担忧之色:“夫子,卫国虽有好处,可卫灵公年事已高,朝中大权大多被他夫人南子把控。这南子名声不好,和卫国太子之间矛盾极深,卫国的局势恐怕没那么简单。我们就这么贸然前往,万一卷入他们的纷争之中,可如何是好?” 子贡心思细腻,对卫国复杂的宫廷局势有着敏锐的察觉。
众人听了,都陷入了沉思。一时间,庭院里安静下来,唯有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也在为这艰难的抉择而叹息。
宰予思维敏捷,突然开口道:“夫子,弟子觉得陈国或许是个不错的去处。陈国虽然国小力弱,但正因为如此,他们肯定特别渴望有贤能之士去帮助他们改变国家的命运。我们要是能在陈国推行仁政,把陈国治理得繁荣富强,在诸侯中必定能树立起极高的威望,让更多国家见识到夫子之道的力量。” 宰予满脸兴奋,为自己提出的新思路而得意。
孔子微笑着看向宰予,说道:“宰我,你的想法很新颖。陈国虽小,也有它的独特之处。不过,陈国地处中原,周边强国林立,经常受到大国的侵扰。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行仁政,会面临诸多困难,比如资源匮乏、外部压力巨大,想要成功,谈何容易啊。”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子夏站起身来,不慌不忙地说道:“夫子,依弟子之见,不管选择哪个国家,都得先把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民心摸清楚。我们不妨先派一些弟子前往各个国家考察一番,了解清楚情况后,再做决定。这样既能避免盲目行事,又能增加成功的机会。”
孔子听了,连连点头,眼中满是赞赏:“子夏说得极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在做出决定之前,确实需要对各个国家的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孔子和弟子们最终决定,先派子贡、子路、颜回等人分别前往齐国、卫国、陈国等地进行考察。他们带着孔子的期望和嘱托,各自踏上了征程。
子贡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敏锐的洞察力,在齐国与官员、学者广泛交流,深入了解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他发现齐国表面上看似强盛,实则内部矛盾重重。田氏家族的私兵数量已经超过了公室军队,贵族们在宴会上甚至公然嘲笑周礼,根本不把礼制放在眼里。子贡心中暗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行仁政,必定阻力巨大。
子路到了卫国,看到卫国百姓的生活相对安定,但朝堂之上却是暗流涌动。他亲眼目睹南子夫人的车驾招摇过市,而太子蒯聩的府中也不时传出兵器碰撞的声音,南子与太子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不过,他也留意到,卫灵公书房里还悬挂着《周礼》竹简,这说明国君对周礼尚存敬意,民间对贤能之士也颇为期待,这让子路看到了一丝希望。
颜回在陈国感受到了百姓对和平与安宁的强烈渴望,同时也了解到陈国国君虽有心改革,却因国力薄弱,缺乏人才和资源,一直无法实现抱负。陈国夹在大国之间,经常受到侵扰,国内连修缮城墙的木料都凑不齐,想要在这里推行儒家复兴周礼的宏大理想,实在是难上加难。
一段时间后,子贡、子路、颜回等人陆续回到鲁国。他们将自己在各国的所见所闻详细地向孔子做了汇报。孔子听后,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他在庭院中来回踱步,月光将他的身影拉长又缩短,仿佛也在衡量着这艰难的抉择。
最终,孔子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看向弟子们,说道:“吾等此行,旨在推行仁政,拯救苍生。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吾等都不能退缩。经过深思熟虑,吾决定,我们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就去卫国!”
弟子们听了,虽有些意外,但没有丝毫犹豫,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孔子前往卫国。他们明白,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旅程,离开鲁国是上策,至少多了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史记・孔子世家》
[2]《论语》
公元前 498 年,搁鲁国曲阜嘞一个小院里头,风刮得树叶沙沙响,跟这世道一样乱哄哄的。孔夫子坐在席上,瞅瞅身边一圈弟子,有年轻气盛的,有稳当持重的。他伸手扒拉扒拉几案上的中原地图,竹简哗啦哗啦响,就像在嘟囔天下的苦处。“恁都瞅瞅,现在这天下乱类跟啥样,周礼也不管用了,老百姓都快过不成了。咱不能再搁这儿傻坐着,得带着咱的学问,去各个国家转转,推行仁政,救救老百姓。” 孔夫子说话声音不高,可是透着一股狠劲儿,让人听着就觉得中。
话音刚落,子路 “呼” 类一下站起来,腰里的佩剑跟刀鞘碰类叮当响。他一拱手,嗓门儿可大:“夫子!要俺说,咱头一站就去齐国!齐国那地方,要啥有啥,鱼啊盐啊多类很,国力强类很!齐景公又好贤才,要是能说动他用咱的办法,不出三年,齐国就能称霸,到时候天下都得听咱嘞,咱的理想不就成了?”子路脸涨类通红,眼里直冒光,跟看见齐国的城门敞开类样。
孔夫子点点头,摸摸胡子说:“仲由这话,也有点道理。齐国地方大,有钱有文化,要是真能叫齐景公支持咱,那肯定能给其他诸侯做个样儿。不过嘞,齐国朝堂里乱类很,田氏那些贵族势力大类很,都光想着自己的利益,咱去推行改革,人家能让咱顺顺当当类?难说得很啊。” 孔夫子虽说觉得子路说的有门儿,可是心里也清楚,齐国的水可深着嘞。
颜回一直搁旁边闷头听着,这时候往前倾倾身子,小声说:“夫子,俺觉得去卫国中。卫国离咱鲁国近类很,一抬腿都到了,要是出啥事儿,回来也方便。再说卫灵公一直说自己招贤纳士,说不定对咱的学问感兴趣。咱先搁卫国试试,积累点经验,再往别处去,稳当些。” 颜回说话跟清泉流水样,不急不慢,可是句句在理。
孔夫子眼一亮,说:“回啊,你说类对。卫国虽说没齐国强,可是有好处。再说卫灵公之前还问过我排兵布阵类事儿,说明他对咱不是一点不感兴趣,这都是好兆头啊。” 孔夫子觉得颜回想类可周到,卫国这地儿,中!
子贡皱皱眉头,手里的折扇扑棱扑棱类,说:“夫子,卫国看着怪好,其实可不简单。卫灵公都多大岁数了,朝堂上都是他媳妇南子说了算。这南子名声赖类很,跟太子闹类可不对付,卫国那局势,表面上稳当,底下跟开水锅样翻腾类。咱就这么冒冒失失类去,万一卷进他们的窝里斗,咋弄?” 子贡可会看人眼色,对卫国的弯弯绕绕看类可清楚。
大家听了,都不吭声了。杏坛边儿上静类很,就听见风刮树叶类声音,跟大家心里的纠结一样,扑棱扑棱类。
宰予脑子转类快,这时候突然说:“夫子,俺觉得去陈国中!陈国虽说小,可是正因为小,才盼着有能人去帮他们。咱要是能在陈国把仁政推行开,让陈国变强,那其他诸侯还不都得高看咱?这叫啥?这叫以小搏大!” 宰予越说越得劲儿,觉得自己想类这主意可美。
孔夫子笑着看看宰予,说:“宰我啊,你这想法怪新鲜。陈国虽小,可是地处中原,周围都是大国,三天两头挨打。在这地方推行仁政,难类很啊!没钱没粮,外头还有人欺负,咋能成事儿?” 孔夫子虽说夸了宰予,可是也点出了陈国的难处。
正争类不可开交类时候,子夏站起来说:“夫子,俺觉得不管去哪儿,都得先摸摸底。咱不如先派几个人去各个国家看看,了解清楚情况再做决定。这样不盲目,成事儿类几率也大。”子夏这话说类实在,给大家指了个明路。
孔夫子连声说:“中!中!子夏说类对,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咱先派人去考察考察,再做决断。” 孔夫子心里清楚,这年头儿,可不能瞎折腾,得把情况摸透类才行。
商量妥类,孔子就派子贡、子路、颜回分别去齐国、卫国、陈国考察。这几个人带着夫子的嘱托,各奔东西。
子贡到了齐国,跟人一聊,才发现齐国看着风光,内里全是毛病。田氏的私兵比国君的兵还多,贵族们喝酒的时候都笑话周礼,根本不把规矩当回事儿。子贡心里想:“这地儿看着美,实则烂透类,不好弄!”
子路在卫国,见老百姓日子还凑合,可是朝堂上可不中。南子跟太子掐类眼红,随时能打起来。不过他也看见,卫灵公书房里挂着《周礼》的竹简,老百姓也盼着来个贤人,这让他觉得还有点希望。
颜回在陈国,听见老百姓都念叨着想要太平日子,可是国君想改革,连修城墙的木头都找不着。陈国夹在大国中间,要啥没啥,根本撑不起夫子的大理想。
过了些日子,几个人都回来了,把各地的情况跟孔子一说。孔子听了,闷头想了老半天。最后,他一拍桌子,说:“就去卫国!咱出来就是为了推行仁政,再难也得往前走。卫国虽说有难处,可是离咱近,周礼底子还有,说不定能有转机。”
弟子们虽说有点意外,可是都没啥说类,异口同声说:“中!听夫子类!”
参考文献:
[1]《史记・孔子世家》
[2]《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