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第个访问者!]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正说张清丰
发布时间:2024-6-12 11:11:35    作者:    点击:926次    [关闭本页]


一代高士孝廉张清丰

        张清丰孝顺双亲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很多,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说他是个卖烧饼的,每天打出的头炉烧饼,要孝敬母亲,给多少钱也不卖。这很符合圣人教诲,因为对父母的孝,首先要表现在一个字上。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结果好像张清丰就是一个卖烧饼的,他的身份就这样被一个传说定了位。然而,这符合历史真相么?

        查《旧唐书·地理志》载:清丰。大历七年,割顿丘、昌乐二县界四乡置。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复查《新唐书》内容与《旧唐书》所载差不多。唐书所载是说明清丰县诞生的时间和原因。从这则史料中,我们可以透视出若许历史信息:一、张清丰确有其人,而且是个大孝子;二、他的门阙在新置县境之内。三、在新置此县时张清丰已不在世,但其社会影响依然很大。否则,不会用他的名字做县名。

        可是张清丰是什么时候的人,没说。

        查明朝吕时中所撰《隋孝子张清丰祠碑》载:孝子张公者,隋顿丘人也,名清丰。”“善事父母,以孝行称于时,隋开皇中,征孝廉不就,人皆爱慕之。

        这里不仅说明张清丰是隋朝人,而且在开皇年间还被举为孝廉。

        “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用了20年。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到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中间隔了191年。在这近二百年之间,中原大地经历了大隋灭陈之战,隋炀帝篡位后的暴政种种、隋末农民战争、李唐灭隋的改朝换代,空前绝后的女皇当政,唐周互易、有名的贞观之治、安史之乱,都发生在这个时期。真是有过国泰民安、笙歌并颂的太平盛世,也有过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在这风风雨雨、世态万象演变了近二百年的日子里,顿丘、昌乐一带的人们没有把张清丰忘记。以致在割此两县之交的四乡置一新县时,用他的名字做了县名。由此可知张清丰在当时影响之大。设想一下前二百年左右时,本县境内肯定也有名人,他们的尊姓大名谁还记得?张清丰的名字能让人记忆近二百年,了不得。因此我们说:张清丰是大孝子没有争议,关于他的身份,可能卖过烧饼,但不是一个只会卖烧饼的人。此公立世,应是济倾扶弱、恩惠遍施乡里,德高望重、精神高迈一代的非凡人物。唯此,人们才会把他的嘉言懿行一代代口耳相传,心服口服地用他的名字做县名。

        再说开皇中征孝廉不就

        “举孝廉始于汉代,是当时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一开始孝与廉是分开的,汉武帝于元光元年(134),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到后来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举孝廉时,孝廉是一个人,不是官,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孝廉主要是孝,廉只是一种潜在的品质。每年,地方郡国都要向中央推荐人才,且有人数限定:岁举二人。由于各郡国人口多寡不均,所以到东汉和帝时期举孝廉的名额改以人口为标准,每二十万举一人,不足二十万的小郡二年举一人,十万下则三年举一人。对少数民族地区则加以优待,十万以上的岁举一人。举孝廉不仅有人数比例、而且有条件:一曰德行高妙,志洁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通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这就是所谓四科取士 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在皇帝身边当郎官,然后再由郎官迁中央或地方任职。

        这是汉朝的规矩,到了隋还在举孝廉吗?不是说隋开创了科举制吗?

        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但不是隋朝建立的第二天。科举取士制度的创立,是开皇七年即公元587年以后的事,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隋文帝即帝位,即废北朝官制,恢复汉魏旧制。(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国家机构设置采取汉魏模式,用人主要是北周旧贵族。至少从581年到587年,这六七年间,选用新人应该还是察举孝廉,这虽是汉魏旧制,但相对于刚被废止的北周官制而论却是新政,新政伊始,执行得比较严肃认真,与汉之末不同,这时所举孝廉是真孝廉。张清丰应是这时候被举为孝廉的。所以我们说:他不是一个只会卖卖烧饼的文盲,而是一位德高志清、才可济世、有理政治国能力的一方名士。

        关于征孝廉不就一说 影响更大,直到民国还有此说法 。查《清丰县志·重修张清丰孝子祠碑》,民国金守让所撰。碑文称: “隋孝子张清丰,家顿丘,清风亮节,安居布衣。隋开皇中,征孝廉累召不仕,安贫乐道,善事双亲,因大孝纯笃,人皆慕之。

        这说明朝廷方面也了解到张清丰有治国理政、经邦济世的能力。所以才,还要累召。但他不仕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为孝敬父母吗?《孝经》上不是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么?再说做了官、有了俸禄,不是也可以孝敬父母么?是什么幽深、细微而复杂的原因,使张清丰终生没有出仕呢?

        吕时中有一番话,引起我深深的思考。夫隋始以诈取天下,已而父子兄弟相夷戮,三纲沦、九法斁、此为乱贼,去禽兽不远也。苟时有所难变,势有所不可为,即出何益?顾又如父母何?

        “诈取天下何解?平心而论,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但要说他当上皇帝的路子,也实在算不上光明磊落。大家知道,杨坚的女儿是周宣帝的正后,周宣帝昏狂暴虐,屠杀宗室和大臣。颁布刑经圣制,用法苛刻,外自朝士,內至宫女,人人恐怖,不保朝夕。(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杨坚要把他灭掉,那算是大义灭亲,除暴安民,可是杨坚没做。等到暴君宣帝病死,继位的儿子周静帝才八岁,杨坚乘机灭周立隋,轻而易举地当上了皇帝,他夺的是他小外孙的江山。从一个封建政治家的角度看,这也无可厚非;但要放到人伦道德层面上讲,这杨坚该怎么评价?面对女儿,他是父不父;面对小外孙,他算什么呢?

        “父子兄弟相夷戮主要讲隋炀帝,他以伪装欺诈手段夺了哥哥的太子位,还有人说他害死父亲,抢登帝位,生活上骄侈淫佚,灭绝人伦、欺嫂奸妹、强占了父亲的爱妃;政治上对内横征暴敛,对外穷兵黩武,耗尽了开皇时期的国家积蓄,逼得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隋书》上也说他是内恃富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怨,以怒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闻之也。

        这就是德高志清的大孝子,张清丰所遭际的两个皇帝。

        隋文帝虽然以诈取天下,登基后不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么?张清丰为什么不出仕干一番事业。这里面还另有原因。

        隋文帝即帝位后,因政治需要,非常重视礼乐,实际上他从来不喜欢儒学,倒很重视佛、道两教。他曾明令,人可以随便出家,老百姓按人口摊钱营造经、像,佛教因此大行。他大量地为京城和大都市的佛寺写经,修旧经。当时,民间流通的佛经比儒经多数十百倍。

       《隋书》述说儒学衰落的原因,古之学者,禄在其中,今之学者,困于贫贱,明达之人,志识之士,安肯滞於所习(指儒学),以求贫贱者哉。此所以儒罕通人,学多鄙俗者也。这里是指汉魏时期,指南北朝以来,其实儒学的衰落到隋朝尤为突出。儒道释三教中儒地位最低,到隋文帝晚年,儒和佛、道相差愈远。公元600年隋文帝严禁毁坏偷盗佛、道的神像,表示对两教的崇敬。公元601年,隋文帝籍口学校生徒多而不精,下诏书废除京师和郡县的大小学校,只保存京师国子学(不久,改为太学)一处,学生名额限70人。刘炫上书切谏,隋文帝不听。就在下诏书的一天,颁舍利于诸州,前后营造寺塔五千余所。这样公开助佛反儒,自然要引起儒生的反感。隋炀帝恢复学校但不改变儒生的地位。隋末刘炫门下生徒很多参加农民起义军,足以说明儒生和朝廷的关系。(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张清丰既为孝廉当然崇尚儒学,自然也看不起隋朝两个父不父、子不子的皇帝,再加上杨氏父子都扬佛抑儒,。这大约就是吕时中说的苟时有所难变,势有所不可为如此,张清丰即出何益?不如把全部精力用在孝顺父母上。这叫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道不合不相与谋。这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十分看重的气节。所以,张清丰决心坚守儒学孝道,远离昏君,持一节避乱隋,甘心于绳枢瓮牖之间,如广漠大树,无所困苦,神龟曳尾,泥涂自快,其以完志而终其身也。(明吕时中撰《隋孝子张公祠碑》)

        高风跨世,何等风流!这就是张清丰,他感动过那个时代。但是,岁月的尘霾,淹没了太多曾经感动过一个时代的人,特别是如孝子张清丰这样,甘愿寄身在百姓之中,不求闻达于朝廷之上。正史不载、野史不写。他们的事迹,只有草民在街头巷尾,口耳相传。千年沧桑,多少使人热血沸腾的生动故事都被雨打风吹去,少数留下的,影响最广的应该是烧饼的传说,因为烧饼是草民的美味。草民性格敦厚,最是讲感恩,讲良心,讲情义,自然也最讲孝道。张清丰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他们心中,化入他们的血液,张清丰是老百姓的孝子,是清丰人的千年记忆。

来源:《清丰》杂志“厚重清丰”栏目

 


张姓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93-3318337、17839301999   濮阳县张姓研究会
地址:濮阳市挥公大道挥公陵园院内   邮箱: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202424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92802000132号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