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第个访问者!]
您的位置:首页 >> 古迹遗存

古迹遗存

濮阳古迹遗存——澶渊之盟见证物回銮碑
发布时间:2024-9-25 10:20:05    作者:濮阳县张姓研究会    点击:481次    [关闭本页]

回銮碑,亦称“契丹出境碑”,位于濮阳县城御井街西侧。此碑原为青石,高2.6米,宽1.3米,碑文为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诗,书丹也是宋真宗,字大如掌,苍劲挺拔,秀丽流畅。其南有一古井,水清澈甘甜,相传为真宗驻跸时所凿,故称“御井”。1963年,回銮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和肖太后以统军使兰陵郡王肖挞览、奚六部大王肖观音努为先锋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一直攻到濒临黄河北岸的澶州(濮阳)北城(澶州两城分别在黄河的南北岸),从正面直接威胁宋都开封,北宋君臣大为震惊,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与参知政事王钦若为首的主和派斗争相当激烈。寇准坚决要求宋真宗亲临前线督师抗辽,宋真宗勉强赞同亲征。“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观军势”。准固请日:“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在寇准等人的催促下,真宗“遂渡河”登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里”,当辽军数千骑逼近城下时,宋军迎击,斩获大半。肖挞览被宋军射死澶州城下。辽统治者请盟,宋真宗许之,十二月,宋辽双方达成协议,规定北宋每年送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议和后,辽军撤走。此盟约史称“澶渊之盟”。真宗班师回朝时赋《契丹出境》诗一首:

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

征旗明爱日,利器莹秋霜。

锐旅怀忠节,群胡窜北荒。

坚冰销巨浪,轻吹集嘉祥。

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诗文由宋真宗亲笔书丹,镌于石上,即为“契丹出境碑”,俗称“回銮碑”。1963年,该碑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御井”是“回銮碑”的附属文物,为当年宋真宗御驾亲征时所凿。

“澶渊之盟”的签订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被史学家称为“历史的拐点”。其意义有三:一是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战争的结束,宋、辽百姓终于过上了一百多年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边境贸易快速发展,定了北宋盛世的根基。而此时的辽朝也迎来了历史上的全盛时期。辽圣宗一朝,对内实行改革,大力整顿吏治,任贤去邪,仿唐制,开科取士,加强汉人在统治集团中的成分和作用,使契丹达到鼎盛。二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宋辽战争结束,敌对情绪逐渐淡化,随着贸易的增加,文化不断渗透,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认同,“华夏一统”的局面不断扩大。三是给予了我们“强大的国防是和平安全保证”的启示,纵观宋辽之战,北宋若没有澶渊之战的胜利,就没有“澶渊之盟”的缔结,也就没有后来的大好局面,强大的国防是一个国家话语权所在。

濮阳县在御井公园的基础上改建了澶渊之盟纪念馆。纪念馆利用文字、图片、绘画模型、声光电等形式系统再现了宋辽澶渊之战的始末。御井和回銮碑均在纪念馆的信武园内,回銮碑青石质地,碑首遗失,碑身残高2.6米,宽1米,厚0.32米。回銮碑是记载缔结“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实物见证。

1945年9月,陈毅挥军南下过濮阳,赋诗曰:“能掷孤注寇莱好”亦指此事。1991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到濮阳视察,专程到“回銮碑”前参观,指出:“濮阳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要好好地把历史遗迹保护起来,多做宣传工作,发展旅游事业。”根据这一指示,濮阳市和濮阳县党政领导非常重视,现将“回銮碑”辟为旅游景点,周建围墙,又建大门,内植松柏花草,西筑寇准祠堂,恢复“御井甘泉”旧貌,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张姓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93-3318337、17839301999   濮阳县张姓研究会
地址:濮阳市挥公大道挥公陵园院内   邮箱: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202424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92802000132号   [关于我们]